读书须有疑
朱熹〔宋代〕
读书,始读,未知有疑;其次,则渐渐有疑;中则节节有疑。过了这一番,疑渐渐释,以至融会贯通,都无所疑,方始是学。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,有疑,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进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刚开始读书的时候,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;但慢慢地,就会产生一些疑问;读到一半时,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。再往下读,疑问就会慢慢得到解决,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,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,这才是学习。读书不会发问的人,要教给他发现问题的方法,学会了提问,就要想办法解决疑问,达到没有疑问的地步,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。
注释
始:最初,开始。
疑:疑问。
简析
此文简洁阐述了读书过程中的疑惑与释疑的重要性。初读书时,往往没有疑问,随着阅读的深入,疑惑逐渐产生,甚至每读一节都有新的疑问。这是思考深入、理解加深的表现。随后,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,这些疑问逐渐得到解答,最终达到融会贯通、毫无疑惑的境界,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成果。因此,对于读书无疑的人来说,需要引导他们产生疑问;而对于已经有疑的人来说,则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,消除这些疑问。这一过程是知识增长和思维提升的关键,体现了学习的本质和目的。
朱熹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 1401篇诗文 236条名句
七夕
杨朴〔宋代〕
未会牵牛意若何,须邀织女弄金梭。
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。
西江月·重九
苏轼〔宋代〕
点点楼头细雨,重重江外平湖。当年戏马会东徐,今日凄凉南浦。
莫恨黄花未吐,且教红粉相扶。酒阑不必看茱萸,俯仰人间今古。
行香子·题罗浮
葛长庚〔宋代〕
满洞苔钱。买断风烟。笑桃花流落晴川。石楼高处,夜夜啼猿。看二更云,三更月,四更天。
细草如毡。独枕空拳。与山麋野鹿同眠。残霞未散,淡雾沉绵。是晋时人,唐时洞,汉时仙。